飲茶當飲蒙頂山茶
羅虎
先說飲。“飲”繁體為“飲、飮”,會意字。甲骨文右邊是人形,左上邊是人伸著舌頭,左下邊是酒壇(酉)。像人伸舌頭向酒壇飲酒。小篆演變?yōu)?/span>“飲”。本義為喝。
很有意思是,“喝”或“飲”在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用一字表達,即“吃”。如果和飲料類(水、湯、茶等)聯(lián)系起來,“吃”的同義詞包含“喝、飲、品”。“喝”是吃(湯)茶的動作表達,“喝”字一個口,大口“喝”為“豪飲”,小口“喝”為謂之“品”。“喝”的過程是“豪飲”,突出的是滿足身體需求;“喝”的過程是“小飲”、突出的“品”更多滿足的是精神層面的需要。換句話說,“喝”有兩個層次,即“飲”、“品”。
再說飲茶。飲茶當從“吃茶”說起。為什么不說“吃茶”呢?筆者膚淺的理解:我們絕大多數(shù)時候喝的是茶葉的沁出物——茶湯,不會連茶葉一塊吃掉;“飲茶”才是實事求是的說法。
為什么要飲茶呢?一是飲茶可以滿足我們身體需要。首先茶葉促進人體健康功能。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載:神農(nóng)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。明代李時珍的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:“茶苦而寒,最能降火,又兼解酒食之毒”,這說明,祖先吃茶意在藥用,促使身體健康;其次是人們補充水分的需要,茶水是人們補充水分最好選擇之一,飲茶自然就順理成章了。二是滿足我們精神需求品味文化內(nèi)涵、滿足心理需要享受身份快樂過程?!斗馐下勔娪洝肪砹?/span>·飲茶中載:“茶,早采者為茶,晚采者為茗?!侗静荨吩疲?/span>‘止渴。令人不眠。’南人好飲之,北人初不多飲,開元中,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,學禪務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恃飲茶。人自懷挾,到處煮飲。從此轉(zhuǎn)相仿效,遂成風俗。”這說明當時茶已和“禪教”相連,茶融進了“文化的內(nèi)涵”。人們“吃茶”向“飲茶、品茶”過渡,飲茶人通過品、飲,認識茶的色、香、味、韻、氣,在滿足物質(zhì)屬性外,同時上升為品茶藝術的泡茶過程,使人從中獲得感官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愉悅。從單一的“健康需要”到精神層面的享受。到唐宋時期飲茶已普及到平民百姓,宋時王安石“茶之為用,等于米鹽,不可一日無”。說明茶完全融入人們生活。
簡單說:口渴了,“吃水”是必須的,飲茶代替喝水一舉兩得:既滿足身體需要,更滿足精神層面的需要。
三說“當飲蒙頂茶”。我們滿足身體健康需要,應當吃高品質(zhì)的茶;滿足精神層面的享受,需要我們飲高品位的茶。
蒙山茶是高品質(zhì)名茶的代表。
天時,造就蒙山(頂)茶的高品質(zhì)。蒙頂山冬無嚴寒(年均氣溫15.4℃)、夏無酷暑(7月最熱.平均氣溫24.5℃。年較差19.1℃。)、日照適度(太陽輻射平均為350.90KJ/c㎡)、雨量充沛(年降雨量1501mm)的宜茶生長環(huán)境,造就了蒙頂山不可復制的生產(chǎn)名優(yōu)茶優(yōu)越條件。
地利,營造就蒙山(頂)茶的高品質(zhì):神奇的北緯30°,特殊地理位置(蒙頂山剛好處于丘陵向高原的“U”型過渡地帶),造就蒙頂山茶1000米左右適度海拔;名山縣第二次土壤普查資料顯示,蒙山(頂)茶區(qū)為川西老沖擊地之一,厚度在80cm以上的土壤占農(nóng)耕地的88.4%;由于受母質(zhì)和氣候的影響,土壤大多數(shù)為酸性或微酸性,ph值小雨6.5的占74.9%;茶區(qū)土地有機質(zhì)平均含量在2%~4%的占90.8%,全氮的平均含量在0.1%~0.2%的占88.9%,有機磷的平均含量在10ppmd的占99.7%,速效鉀平均含量在100-200ppm的占88.5%。深厚的土層、微酸性土壤、肥沃的地力,提供了茶樹生長十分有利的不可復制的地利環(huán)境。
歷史,證明了蒙山(頂)茶的高品質(zhì)。唐時毛文錫《茶普》:“蒙之中頂茶,……若獲一兩,以本處水煎服,即能祛宿疾;二兩當眼前無疾;三兩,固以換骨;四兩即為地仙矣。……”這說明當時人們不但把蒙山茶作為人間珍品,而且把蒙山茶當作靈丹妙藥。北宋范縝《東齋記事》寫到“蜀中產(chǎn)茶凡8處,雅州之蒙頂、蜀州之味江、邛州之火井、嘉州之中峰、彭州之堋口、漢州之楊村、錦州之羅村。然蒙頂為最佳也”。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載“真茶性冷,惟雅州蒙山處者,性溫而祛疾”。清代陸延燦《續(xù)茶經(jīng)》引《東齋記事》說:“蜀中數(shù)處產(chǎn)茶,雅州蒙頂最佳……”從唐至今,數(shù)不完的歷史佐證,都在說明一個事實,蒙山茶是高品質(zhì)茶。
蒙頂山茶是文化底蘊深厚的代表。
不可動搖的茶祖文化。《四川通志》、《輿地紀勝》、《楊慎記》、《金石苑》、《名山縣志》以及“天下大蒙山”碑文等眾多史料均有西漢甘露年間(前53~前50年)吳理真在蒙山種茶的事跡。著名茶學專家陳椽在《茶業(yè)通史》中寫道:“我國最早的茶事記載都在四川……;西漢甘露祖師姓吳名理真,手植茶樹……;是我國植茶最早的證據(jù)”。2004年第八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上,28個國家和地區(qū)共同發(fā)表了《世界茶文化蒙頂山宣言》: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發(fā)祥地、世界茶文化發(fā)源地、世界茶文化圣山。
歷史悠久的貢茶文化。唐朝:《元和郡縣志》記載:“蒙山在縣南十里,今每歲貢茶,為蜀之最。”唐《事物紺株》記述唐宋古代八大名茶98種,前8種均出至蒙山,其中蒙山“吉祥蕊”為貢茶上品。王庠《蒙頂茶記》有“《唐志》貢茶之郡有十六,劍南唯雅州一郡而已。”
宋時:《名山縣志》載:我國東南名茶興起,蒙茶進貢數(shù)量減少?!跺\繡萬花谷續(xù)集》記:玉葉長春造自正和二年(1112年),正貢四十片(餅),萬春玉葉造自宣和二年(1120年),正貢一百片。“籍以青蒻,裹以黃羅,封以朱,外用朱漆小盒鍍金鎖,又以細竹絲織笈儲之?!泵魃褡谌f歷年間,名山知縣張朝普:“蒙山為仙茶之所,每歲必貢。”
清代:曾任四川總督的吳振槿在《養(yǎng)吉齋叢錄》中記述蒙茶進貢的數(shù)量和品名說:“宣宗道光(1821年)時,四川貢仙茶二銀瓶,陪茶二銀瓶,菱角灣茶二銀瓶,名山茶二銀瓶。”,川省布政司轉(zhuǎn)貢京城,……。
歷史在無聲地述說,蒙頂山茶從唐玄宗天寶元年(742),蒙山茶即被列為中央朝廷祭天祀祖與皇帝飲用的專用貢茶,直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為止,長達1164年綿延不斷。
載入史冊的茶馬文化:歷史上蒙山(頂)茶對國家和社會作出過重要貢獻。名山區(qū)新店鎮(zhèn)《茶馬司碑記》載:宋時,連年用兵,所需戰(zhàn)馬,多用茶換取。神宗7年,派李杞入川,籌辦茶馬政事,于此設立茶馬司。元豐四年,特詔以名山茶為易馬用,至徽宗建中靖國元年,又要重申原。大觀二年,再次詔令熙、河、蘭煌三路以名山(蒙山)易馬,恪守神考之訓,并定位永法。明洪武時,對茶葉實行官買官銷,由茶馬司主持交易。清初,廢茶馬法,行引岸制,名山所產(chǎn)邊茶,憑引票銷往康定,……名山茶仍經(jīng)長途跋涉,源源不斷供應藏區(qū)。
獨樹一幟的禪茶文化。據(jù)《宗教詞典》載:西漢哀帝元壽元年,佛教傳入中國。其時,蒙山茶種植已有50多年歷史。佛教作為一種文化滲透,經(jīng)云南、西藏,進入川西,扎入通道咽喉蒙山?!睹娇h志(清·光緒版)》載,古代名山縣72寺,蒙山占一半。茶園深處,寺院林立,僧侶誦經(jīng)念佛,普度縱生,蒙山就是一座佛山。在蒙山,歷史流傳的《春茶歌》可以佐證蒙山茶文化與佛文化關系。歌曰:“唐僧和尚西天取經(jīng),……蒙山廟中來安身。王母娘娘掃殿堂,掃落茶籽斗二升,師徒三個起了床,忙將茶籽來收藏。一把拋在蒙山頂,蒙山頂上生七根……”。僧侶和佛徒們把蒙山茶樹說成“王母所賜、唐僧親種、只有蒙山生得七根”仙樹,借以宣傳佛教文化,擴大佛教影響。在信佛的唐代,蒙山順理成章于天寶元年作為皇室貢茶。
宋時蒙山永興寺不動法師,創(chuàng)立《蒙山施食儀軌》,被選入《禪門日誦》,成為諸方寺院每天必備的課誦儀軌,影響深遠。至今在港澳臺、東南亞及日、美等地寺院長盛不衰。《蒙山施食儀》中《貢獻贊》曰:“虔誠獻香花,智慧燈紅焰交加,凈瓶楊柳灑堪兮,橄欖供枇杷。蒙山雀舌茶奉獻,酥酡普供養(yǎng)釋迦。百寶明珠奉獻佛菩薩,衣獻法王家。”這道出了蒙山茶(雀舌)在《蒙山施食儀》中的重要地位。
深入人心的茶詩文化。唐代詩人白居易《琴茶》有:“琴里知聞惟淥水,茶中故舊是蒙山;窮通行止長相伴,誰道吾今相與還”。作者在詩中說無論窮愁潦倒失意還是運氣亨通一帆風順,無論窩居休閑還是仕途曠達,都可以將“淥水曲”與“蒙山茶”作為兩位老朋友,長伴不離,一輩子都非常嗜好入貢皇室的蒙山茶;黎陽王《蒙山白云巖茶》寫道:“若叫陸羽持公論,應是人間第一茶”以及劉禹錫《西山蘭若試茶歌》、韋處厚的《茶嶺》,孟郊《周況于朝賢乞茶詩》……等;
宋代的文彥博《蒙頂茶》、歐陽修的《唱和劉父揚州“時會堂”詩》、陸游《睡起試茶》詩、文同《謝人惠寄蒙頂茶》、孫浙《智矩寺留題》、黃庭堅《煎茶賦》無一不對蒙山茶贊賞有加。
元代李德載小曲《蒙山頂上春光早》:“蒙山頂上春光早,揚子江心水味高。陶家學士更風騷,應笑倒,銷金帳,飲羊羔。”他把飲茶作為一種雅致高尚的境界而大加贊賞,托物言志,借景抒情。所托之物“蒙山頂上茶”和“揚子江心水”是他心中圣潔、高雅,代表最好品質(zhì)、最高境界的茶中極品。“揚子江心水,蒙山頂上茶”成為詠茶詩文中最為著名的一對茶聯(lián)名句,充分肯定了蒙山茶悠久的歷史與崇高地位而深入人心。民國年間成都百花潭還有茶館寫著“雖無揚子江中水,卻有蒙山頂上茶?!?/span>
蒙山茶的高品質(zhì)、高品位,使我們知道、讓我們明白:飲茶當飲蒙山(頂)茶!蒙山(頂)茶是我們身體健康的需要,更是我們在步入小康生活的道路上追求的文化需要;它能讓我們品味文化內(nèi)涵,滿足心理幸福,享受身份快樂。
飲茶當飲蒙頂茶!
來源:名山記憶